中評社北京6月23日電(記者 海涵)中國人民大學國發院研究員、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宋偉日前接受中評社記者採訪,就布林肯訪華相關問題分享看法。他表示,從布林肯訪華期間中美進行的會見會談可以看出,中美都同意戰略競爭需要有底線,那就是避免直接衝突;也需要有邊界,那就是該合作的領域還需要繼續合作。
宋偉表示,拜登政府上臺以後,美國對華施加的懲罰性貿易關稅並沒有取消,而且拜登政府打造了一個針對中國的“供應鏈同盟”,並在臺灣問題上頻頻挑釁中國,導致過去幾年間中美高層互動非常少,雙方摩擦不斷。2022年巴厘島峰會上,兩國元首在管控中美關係上達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識,裡面就包括雙方加強各層級的交流,但又因為“氣球事件”受到較大的影響。這一次中國國家主席會見來訪的美國國務卿,意味著雙方已經基本走出氣球事件的陰影,試圖回歸到巴厘島峰會的共識中來,表明兩國關係有所緩和,以及雙方致力於緩和的大方向。
宋偉說,布林肯訪華期間中美雙方舉行的會見會談釋放的最重要信號就是,雙方都希望管控中美矛盾分歧,避免發生直接軍事衝突,這是一個原則底線。而有可能導致發生直接衝突的主要問題就是臺灣問題,在這方面,美方表示堅持“一個中國”的政策。第二個重要的信號就是雙方在存在共同利益的問題上將繼續合作,例如糧食安全、宏觀經濟穩定等全球公共問題。第三個重要的信號就是秦剛外長將在適當的時候訪問華盛頓,從而保持高層接觸。這些信號意味著,雙方都同意戰略競爭需要有底線,那就是避免直接衝突;也需要有邊界,那就是該合作的領域還需要繼續合作。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時提到,寬廣的地球完全容得下中美各自發展、共同繁榮,在形容中美關係時習主席已不止一次用過這句話。對此,宋偉表示,“寬廣的地球完全容得下中美各自發展、共同繁榮”,這一句話中表明了中美兩國各自的發展未必是相互衝突的,一方面,中美兩國都可以同時從國際體系中獲得自己想要的發展資源,並不是一方獲得了,另一方面就沒有了;另一方面,中國的發展也可以是美國的機遇,可以為美國的產品提供更大的市場,反過來也是如此,因此雙方的各自發展可以為共同繁榮創造條件。
習近平主席在會見布林肯時也重點提到“相互尊重”,對此,宋偉說,工業革命以來,土地、人口的重要性相對下降,各國經濟發展、政治穩定等主要依賴於國內善治和技術進步,而不是依靠從國際體系中去爭奪資源。經濟全球化進一步使得國家間關係發生了深刻變化,各國經濟相互依賴的程度不斷提高,以聯合國憲章為核心的國際規範已經深入人心,傳統的大國政治、弱肉強食已經不得人心,主權平等成為國際關係的基本組織原則,相互尊重、大小國家平等相待成為國際體系的基本規範。
習主席還指出,“大國競爭不符合時代潮流,更解決不了美國自身的問題和世界面臨的挑戰”。宋偉認為,美國自身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主要是由於其內部的根源所導致的,而不是通過遏制中國崛起能解決的。例如,即便美國的企業都撤出中國,它們也不一定回流美國,而是流向其他地區。美國工業的失業和產業的凋敝,是經濟全球化下資本自由流動的必然結果,只是說過去幾十年中它們比較多地選擇來到中國。要解決經濟全球化的一系列負面影響,就需要建立一整套有效的國際規範,中美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可以就此進行有效的合作、發揮引領作用。
在臺灣問題上,美方多次稱堅持“一中政策”“反對臺獨”“反對任何一方單方面改變現狀”,並稱“鼓勵兩岸就和平解決分歧進行對話”,但似乎與其在臺海問題上的處理方式並不一致。對於美方這些表述,宋偉認為,美國在臺灣問題上有諸多的利益和國內政治考量,但是它的戰略利益仍然是維持臺海的基本穩定,避免與中國就此發生直接的軍事衝突,因此美國反復表示堅持“一個中國”的政策,不支持臺灣獨立。但是,美國方面又希望通過臺灣問題獲得其他的許多利益,例如展現所謂的支持民主盟友的決心、出售軍事裝備獲利、加強與臺灣的關係從而打造所謂的“供應鏈同盟”、以臺灣局勢牽制大陸等。同時,一部分美國政客借助“支持臺灣”的行動來獲取政治資本。因此,美國政策的複雜性是與其利益的複雜性和國內政治的複雜性相一致的。
中美兩國接下來應如何管控好臺灣問題這一最大風險點?宋偉說,維持臺海的基本穩定,主要是美國方面需要管控那些不斷挑釁的行為,這些行為可能給臺灣島內的一些分裂勢力造成錯覺,以及造成中國大陸與臺灣、美國之間的敵意的螺旋上升;另一方面雙方都可以不斷明確在臺灣問題上的底線,達成一定的默契,不去踩踏這些底線。
作者:宋偉 中國人民大學國發院研究員、國際關系學院教授